第(2/3)页 卖儿卖女,就要往外卖,不能卖在村里边。 儿女到底是骨肉,除非天性凉薄。一般情况下,还是先卖田的多。 张家村。 张宣家。 张宣是大名,小名叫狗儿。张宣有兄弟两人,他是老三。 今年二十二岁。 因为家中人丁多,父母死的时候,田亩平分了。家业这么一分割。 这中农就变成了小农。 他两个哥哥还凑合。他家有点不同,媳妇体弱多病,经常吃药,还有三个孩子要养活。 岳父家也帮不上忙。 穷。 原本要是风调雨顺,日子也还凑合。但今年的干旱,着实是把人打懵了。 现在媳妇生病,家中钱粮已经不多,除了卖田,好像也没有办法了。 药味浓重的卧房内。 张宣的媳妇躺在床上,满脸病容,时不时咳嗽一声。 张宣坐在板凳上,抽着焊烟。 夫妻二人都是愁容。 张宣叹了一口气,灭了焊烟,说道:“还是卖田吧。我舍不得把女儿卖了。” 无论是什么人家,都是先卖女儿的。 一.儿子是男丁。 是劳力。 二.女儿值钱,尤其是五官端正的女儿更值钱。 张宣的闺女就长的不错,但他舍不得卖了。 张宣的媳妇没有说话,但是眼睛红了,不住的流眼泪。许久后,她哽咽道:“当家的,都是我拖累了你。” “说什么呢。我们是夫妻。” 张宣虽目不识丁,却有担当,瞪了一眼媳妇,然后又安慰了媳妇几句,他便让长子来照顾媳妇,自己拿着烟杆子出门去找人了。 张家的田,必须卖给姓张的。 这是规矩。 而张家村现在能买的起田的人,也没有几户。张安民家是其中之一。 但现在张安民在县城中“养病”。 张宣找的是张敏学家。 是个秀才,四十二岁,是族中的强者。 张宣来到张敏学家之后,却发现有好些人聚在张敏学家的门口。 张敏学家的管家,正在赔笑脸。 “怎么回事。”张宣走上前去,问了问同宗的兄弟张财道。 “你也是来卖田的吧?”张财看了看张宣,都是同宗同族,知根知底,一语道破。 “嗯。不卖田,恐怕连冬天都熬不过去。”张宣点了点头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