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一章 奥斯曼俄罗斯对耗 窑岗人又发军火才-《改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最后,退到山脚的奥斯托洛夫伯爵命令剩下的士兵们放下武器投降,伯爵自己挥剑自刎。

    战后,经过清点受伤被俘和投降的俄罗斯士兵只有不到五千多人,一万五千多人战死。

    出于对奥斯托洛夫伯爵的尊重,奥斯曼帝国官兵们善待了俘虏,还将阵亡的俄罗斯士兵火花,统一埋葬,坟前树了一个墓碑。

    奥斯托洛夫伯爵带领的这两万多人被歼灭,对俄罗斯帝国官兵们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,好在奥斯曼帝国没有马上展开全面进攻。沙皇调整兵力部署的同时,也冷静了下来,不得不承认,奥斯曼帝国综合实力还要比俄罗斯帝国强的多,就是说火枪吧,奥斯曼帝国一下子就买了五千只,而俄罗斯帝国是咬着牙才买了两千只,这还是大胜了之后,大臣们看到了火枪的好处,才同意买了另一千只。

    沙皇明白,奥斯曼帝国是远途奔袭而来,自己还要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他们。现在奥斯曼帝国的火枪还有军队人数,远远的超过俄罗斯,而自己手里面的火枪奇兵也不是啥秘密,也谈不上奇兵了,力量悬殊,绝对不能轻易地和奥斯曼帝国军队进行库尔斯克那样的决战,那样的决战,更是拼实力的。

    等到天暖和了,奥斯曼帝国苏丹带领大军,浩浩荡荡的越过大高加索山脉,他的想法和沙皇的想法完全不同,他渴望和沙皇进行一场决战,以雪前耻。可是苏丹的愿望落空了,俄罗斯人根本不和他们正面决战,而是派出轻骑兵,不断地骚扰他们越来越长的运输线。偶尔几次局部战斗,都是俄罗斯人精心选择的战斗。战斗进行的短促而激烈。俄罗斯人的火枪骑兵战术运用的非常精熟,他们短促出击,遇到奥斯曼帝国落单的队伍,很快就能凭借猛烈的火力将他们消灭。往往援军赶去了只能为他们收尸。

    不断的骚扰,让向莫斯科挺近的大军是走走停停。最后,奥斯曼帝国苏丹也不得部派出自己的近卫火枪军,出去对付俄罗斯人骚扰。

    有几次奥斯曼帝国火枪兵还真的遇到了俄罗斯火枪禁卫军,双方火枪兵相遇时,战斗的激烈程度是原来根本没遇到的。这样的战斗才是实力的较量,短促激烈前所未有。双都损失不小。

    有人向奥斯曼帝国苏丹抱怨说:“陛下,我们花了这么多银子买的火枪,也没起到多大的作用!”

    苏丹瞪了这个糊涂蛋一眼说:“没有这些火枪,我们连大高加索山都过不来。没有这些火枪,俄罗斯早就和我们展开决战了!”

    这样的战斗,让双方都不轻松,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军队,害怕后勤被切断,那样的话,几十万大军,就会不战自溃,因此不敢大踏步向前,和俄罗斯人的战斗几乎每天都打,虽然规模不是很大,可是都是火枪兵之间的对决,不是火枪兵,出去就是送死的。

    弹药消耗的实在是非常大,双方最后使用的都是复装子弹。这样的子弹,在战场上没法和原装子弹比,还很容易腐蚀枪膛。所以打完仗清理枪膛任务很重。

    最后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双方,都没有力量将对手击退,都在拼消耗。

    奥斯曼帝国火枪数量多,虽然远离本土作战,还是觉得耗得起俄罗斯人。儿俄罗斯人心想,我们是本土作战,消耗我们不怕你们,就咬着牙在耗着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他们都知道这场仗打胜负,与火枪关系很大。所以他们他们双方都不约而同的向大明朝请求购买弹药。有些吃力的俄罗斯帝国还提出了再买一千只火枪的要求。沙皇已经在俄罗斯征集金银,因为大明朝只要这些硬通货。

    这样旷日持久的看不到希望的战争,不论是奥斯曼帝国还是俄罗斯帝国都靠不起。奥斯曼帝国苏丹已经下令各封建主上交金银,用来购**支。苏丹明白这场仗要是打败了,自己苏丹宝座坐不稳不说,整个奥斯曼帝国就会一蹶不振,很可能被周边一直对奥斯曼帝国虎视眈眈各国给平分了。因此苏丹不惜拼尽国力也要将这场仗打胜了。购买更多的火枪,是他唯一的选择。不过,苏丹已经隐隐感觉到,自己和俄罗斯帝国帝国沙皇很可能都是上了大明朝的当,我们两家拼命地买一家武器来以死相搏,可是得利的是大明朝一家。甚至不排除大明朝还有啥其他野心。要是大明朝翻脸向他们任何一家,甚至一起进攻,他们根本挡不住,更不用说,这场战争已经将两个国家几乎给抽空了。

    俄罗斯帝国沙皇何尝也不是这样想过,可是现在只有得到大明朝的火枪和子弹,才有可能将奥斯曼土耳其人赶走,否则就只能任凭人家宰割。所以,沙皇下的令是各贵族都要将家里面的金银贡献出来,而且是给记账,以后帝国会还给大家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俄罗斯帝国很多好东西,也都向乌拉尔山地区运送,那里有大批手里拿着大把银子的中国商人,这些中国人遇到好东西是不怕贵的,很快的就能出手。很多珠宝古董都从这里大批的流向大明朝。

    哈密这里天气日夜温差很大,白天骄阳似火,夜间不盖上厚被子不敢睡觉。不过正是由于温差大,白天光照好,这里水果糖分非常高,水果格外的甜。

    不过这里白天热是热,只要不在阳光下直晒,呆着在阴凉处,很快就凉快。因为这里空气干燥,传导热量慢。

    到了哈密,崇祯皇上和大家一样,吃水果吃得肚园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