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章 沿江发展 弓已上弦-《改变》
第(2/3)页
到了汉口,张知木对李茂和大家说:“我们做工作的时候,有时间一定要到下面走一走。这样可以了解情况不说,也可以鼓励大家。当然千万别没事去找事,那样还会影响大家的工作。”
张知木一行人到了汉口,李茂他们是太高兴了。由于太忙了,李茂春节也没有回窑岗去。李茂领着大家参观完了汉口的几个重点建设工地之后,张知木觉得非常满意。这些工程的进展超过张知木当初想象。
李茂设晚宴招待大家,但是张知木和李茂、阎伯驹、陆成祥都没有喝多。晚宴后,他们在一起聊了起来。
李茂提出了一个建议,“张总,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。一个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,在一个是如何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问题。”
这也是张知木一直在考虑的问题,所以张知木非常愿意听听里面的见解。“这是我们面对的两个很大的问题!”张知木这样说,是在鼓励李茂说出来自己的想法。
李茂说:“现在粮食价格基本上有我们控制,如果我们用提高粮价的办法提高农民收入,影响实在是太大了。我们轻易地不能用。但是在农民没有其他收入的前提下,我们又想不出让农民增收办法。我看,我们是不是就把化肥免费的提供给农民。这样变相的给农民提供一些补助。我知道这个费用也是不低的,但是我们还有其他办法吗?”
“你的意见我倒是同意。不过我们的化肥生产能力还是不足。现在满足不了需要。”张知木一边听李茂的建议一边说。
“这就是我要说的。我们工业发展有几个方向。化肥工业应该是重点。”李茂说,“我建议在汉口再建一个合成氨生产线。这里马上完工的电厂等,已经为汉口建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。再建一个合成氨生产线也方便多了。这里交通运输十分方便,还是江汉大平原的中心。这里是历来是大粮仓。”
张知木在思考李茂的建议,“我们现在窑岗的磷肥也在生产,但是产量也不够。我们从苏禄那边运回来的鸟粪正在镇江装袋子。马上就可以分配给各地。如果这种磷肥的效果很好的话,我们就可以专门组织一个船队来做这件事。另外,关于钾肥,卢炳义先生的学生们已经在青海湖周边发现了钾盐矿。我们也要尽快的想办法开采钾盐,那样我们就能生产钾肥。有了氮磷钾肥,我们的就能基本满足农作物的需要。”
阎伯驹说:“李茂说得对!有了化肥,同样的地就能多打不少粮食。要是整个大明朝的农民都给化肥,我们大明朝粮食就会用不完。不过,那时候也是问题。”
“那个时候可早着呢!”陆成祥了解情况,“多产粮的时候,我们就多收点粮食,哪里遭灾了,我们就往那里运点粮食。整个大明朝,就没有一年没有遭灾地方的!”
“会有粮食多的吃不完的时候,不过,今后粮食多了还可以养鸡养猪,百姓们现在吃点肉还是不容易的。”张知木说,“我看,我们就下决心,将化肥工业做一个优选方向。陆先生算一下,整个大明朝都用上化肥需要多少?”
“这好办,各地的土地都能报上来,根据土地面积就能算出来。”陆成祥说,“不过,我们也要算算这么多化肥的成本啊!”
“我想怎么算,多产出来粮食也够本!”阎伯驹说,“今后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少从外面买粮食了。省出来买粮食的银子是不是够本?”
“呵呵!够不够本都要把粮食问题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。那次我们在泉州和广州买回来的粮食救了多少人的命?”张知木说,“你们想过没有,要是那些安南和暹罗的粮食没运来,我们有银子也没有办法。所以,粮食的主动权必须抓在我们自己的手里。我们不但要优先发展化肥,还要优先发展农用机械。有了农用机械,一个农民就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。就可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。这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途径。”
“对对!知木说得对!”阎伯驹赞同的说,“我看来拖拉机耕地,耕的又深又快。现在河套那边种地也用它了。一个人可以干几个人活,不就是增加收入了吗?”
“对对!”
“”
大家对这个建议非常一致。
喝了点茶,李茂又说:“我还有一个建议。我想在沿着长江的几座城市都发展纺织工业。这一带,本来就是织造业非常发达。也有大量的人口,特别适合发展劳力密集型工业。加上这里丝绵都丰富,非常有利于发展纺织业。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