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张献忠结果 送别闯王-《改变》
第(2/3)页
“哎呀!说来话长了。”段精忠叹了一声,说,“这几个月,净跟这些官员们扯皮了。没有办法,我们也给了他们不少好处,可是越给他们,他们越是贪得无厌。不过石秀将军的人全部到位之后,我们改变了对策。我们把军队沿着河堤展开,负责监督大堤工程质量,跟朝廷派来的负责官员建议,必须有分段负责的官员和我们的监督人员共同签字才算质量合格。而且分段负责官员要对大坝质量负责,一旦因为质量问题溃堤,不管何时,负责人在啥地方都要追究他的责任,坚决处斩!如果因为哪个官员的原因耽误了工期也要重责。这些事儿上报了朝廷,朝廷批复之后,工程进展就顺利些了。”
“哈哈!看来,对付朝廷的官员你们还是有办法。”李自成哈哈大笑。
“全靠这些也不行,那些官员都是费了很大劲儿才捞到修河道的差事儿。他们不弄些好处是不甘心的。后来他们在工地劳工伙食上做手脚,有些地方,连稀的都是勉强吃上。工地上都是重活,劳工们那里受得了。我们只好把伙食的活不交给他们,我们自己组织人给劳工开火。结果那些官员们组织人,拦截劳工不让他们到我们自己管伙食的工地。石秀将军带着人杀了一些捣乱的,查到是有官员在后面捣鬼。石秀将军就把他们拖到大堤上公开枪毙了。有些河段上的恶霸也杀了不少,这才震住这些人。”段精忠说着也有些激动。
“就这样杀了那些官员,朝廷那些官员能干吗?”宋献策问。
“嗨!他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。也都觉得得罪不起我们,他们还得跟着说杀得好!”段精忠说,“朝廷派来的官员,我们也适当的给点好处。有些事情由他们出面比我们去做要好得多。我们只要工程明年按时能完,比啥都强。”
“简直不敢相信,你们竟然敢对朝廷官员大开杀戒。”李自成说。
“那些桥墩开始建设了吗?”张知木关心准备预先建设的桥墩,能不能在明年来水之前完工。
“有两个工地已经开建了。”段精忠说,“我们最后和卢炳义先生一起商定,从开封到入海口,一共预先建设三座大桥的桥墩。分别在范县、济南府、滨州。”
“你们没有河却要先建大桥?”宋献策有些奇怪。
“大桥暂时还不能建。但是我们想在没有水的时候,在旱地上先建一些桥墩。旱地上土方开挖要容易的多。我们先把桥墩建好,以后有条件再建大桥。不然等通水了再建桥墩就困难了。”张知木解释说。
“真的是改天换地啊!”李自成感慨道,“我的家乡延安府那一带就是缺水,十年九旱。能不能想啥办法,那里的不少山坡地一年下来产的粮食也就比种子多不多少。”
“李大哥不忘故土啊!”张知木说,“那一带,靠近河边的地我们一律退耕还林。山坡地尽量改梯田。不过我一直有一个想法,想在壶口瀑布那里建一个拦河大坝,抬高那里上游的水位,延河的水位也可以抬高。这样延河的河道就会延长了很多,也可以提高那里的水运能力,从延河引水浇地也方便了。建成大坝还可以通过船闸,将壶口瀑布两边的航运沟通。这样是不是能改善那里的一些情况?”
“哎呀张贤弟!这样事儿,要快点做啊!”李自成有些激动。
“我们要做的事儿太多了。现在没办法,还要把精力用在打仗上。等四海都平定,我们就可以集中所有精力做这些!”张知木说。
“唉!这些年死在战场上的兄弟们,要是活着一起干这些多好啊?”李自成有些遗憾地说。
“现在一切都还来得及。”张知木说。
张知木他们的客船离开开封前往淮安的路上,张知木对李自成说:“这段水路,我们准备新河道通水之后,在开封将旧河道堵上,这段旧河道重新改建成运河,河道要缩减,但是河水要加深。这样可以提高通航能力,还可以重新开出来很多耕地。”
“这段黄河的北大堤建的很好,可以直接借用就行,只要将南堤重新修建就行。”李自成还看出来了一些眉目。
“是的,重新在原来河道中间建一座大堤。这是很麻烦的事儿。”张知木说,“原来河底建坝不稳固不,我们想先开挖一条沟,然后用松木桩子打进沟里面,再添上石头然后用土一层层夯实。工程量不小。”
宋献策在旁边问:“是不是同时也要将越过运河的桥的建好啊?”
“是的,这事儿我们考虑过。”张知木说,“今后这里要建的桥要有很多座。”
宋献策过来说:“我觉得工程量不小的是淮河入海口的开挖。这个入海口,一定要够宽才行。因为淮河到这里会有很多河流都汇聚到这里,发洪水的时候,水位会突然暴涨。泄水口流量必须很大才行。”
“这件事儿,卢炳义先生他们费了不少心思。这条河道他们准备从洪泽湖开始,将来洪泽湖既可以做河道的淮河河道的一部分,也可作一个蓄洪湖。”张知木说,“虽然这是个泄洪入海的通道,可是它改善水运的作用更不小。花这些功夫还是值得的。”
“淮河水患要是能解决了,那可是功德无量的好事。”宋献策说,“不过淮河的事儿,有一个入海口是一问题。可是我看过,淮河沿岸的河堤也都是年久失修。一有今年这样的大水,还是会出事儿的。不仅仅是淮河的大堤需要修。就连无数的支流的大堤都要加固。工程量实在是太大了。”
“我们不能永远是有了灾害再去救灾。要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行。”张知木说,“我们要是总是没钱买药,有钱买棺材那不是太愚蠢了吗?”
“呵呵!”李自成说,“张贤弟的这个比喻好。我相信窑岗人想做的事儿没有做不成的。”
到了淮安之后,心情不错的李自成和张知木他们包下了一个酒楼,品着淮扬菜,又是大醉一场。
第(2/3)页